软件需求规格说明

a. 引言

a.1 目的

本文档旨在明确灾害预警系统的软件需求规格,为系统开发、设计、测试及验收提供基准依据。本系统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灾害预警效率,优化预警服务质量,增强灾害预测与防控能力,实现政府、企业、公众的多方协同应对灾害。

a.2 文档约定

a.2.1 术语定义

  • 灾害预警系统:集成数据采集、智能分析、预警协同、用户交互等功能的综合性信息化系统。
  • 角色:包括政府管理部门、企业、公众等。
  • 关键功能:如数据采集可视化、智能分析预测、多通道预警等。
  • 优先级:P0:核心功能,需优先开发。P1:重要功能,第二阶段实现。P2:辅助功能,按需迭代。

a.2.2 编写标准

需求描述遵循 IEEE 830-1998 标准,采用"需求类型(功能/非功能)+ 需求编号 + 需求描述"格式。

a.3 预期的读者和阅读建议

a.3.1 预期读者

  • 甲方及审核人:在查看原型前应先阅读此文档全部的内容,以便了解软件的开发进展情况。
  • 系统开发者:在使用原型前应首先阅读此文档b、c、d部分的内容,以了解软件的开发要求和进展情况。
  • 系统管理者:在使用原型前应首先阅读此文档b、c部分的内容,以了解本产品的定位,功能与基本使用操作。
  • 普通用户:在使用原型前应首先阅读此文档的b部分,以了解该应用的基本特性以及功能。

a.3.2 阅读建议

  • 概览全文:建议首次阅读时快速浏览目录及概述章节,建立整体认知;
  • 按需深入:根据角色定位选择重点章节(如开发人员聚焦"功能需求",测试人员关注"非功能需求");
  • 交叉验证:结合用例图、流程图等附录文档辅助理解。

a.4 产品的范围

该产品为政府部门、企业和公众提供智能化灾害预警平台,包括多源数据采集(物联网设备、卫星遥感、气象数据等)、智能分析预测(风险评估和预测)、预警协同(多部门联动响应)以及用户交互(多通道预警信息发布)等功能。服务对象为在系统覆盖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。

a.5 参考文献

  • 《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规范(GB/T 27070-2015)》
  • 《自然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(GB/T 38594-2020)》
  • 《国家地震预警管理规定》

b. 综合描述

b.1 产品的前景

灾害预警系统处于政策推动与技术发展的黄金期。全球气候变化加剧、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极端天气频发,使得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破坏性显著增加。传统灾害预警系统依赖人工经验与孤立数据源,存在响应滞后、信息覆盖不全、预测精度不足等问题,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灾害场景。通过融合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多源数据融合等新一代技术,构建一套实时感知、智能分析、精准预警的灾害预警系统,是提升社会灾害防控能力的迫切需求。

b.2 产品的功能

功能分解图

灾害预警系统围绕"智能预测、精准预警、协同响应、公众保护"四大核心目标,提供以下功能模块:

  1. 数据采集模块

    • 多源传感器数据接入与管理
    •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
    • 气象数据库集成
    • 历史灾害数据库维护
  2. 智能分析模块

    • 时空数据对齐与清洗
    • 风险预测模型计算
    • 模型训练与优化
    • 灾害风险态势评估
  3. 预警协同模块

    • 预警方案自动生成
    • 多部门协同指挥
    • 应急资源调度
    • 舆情监控与分析
  4. 用户交互模块

    • 多通道预警信息发布
    • 用户反馈收集与验证
    • 个人防灾指导
    • 灾情上报与共享

b.3 用户类和特征

该项目作为灾害预警管理系统,涉众群体主要包括:

  1. 政府部门人员

    • 应急管理部门:负责灾害应对的总体协调
    • 气象部门:提供气象预报数据
    • 自然资源部门:监测地质灾害
    • 地方政府:负责本地区灾害防控
  2. 企业用户

    • 高危行业企业:能源、化工、采矿等
    • 基础设施运营单位:交通、电力、水利等
    • 安全生产责任单位:按规定接入预警系统
  3. 普通公众

    • 灾害高风险区域居民
    • 移动终端用户
    • 需特殊保护群体(老人、儿童、残障人士)

b.4 运行环境

b.4.1 硬件环境

  • 服务器端:集群部署,单节点最低配置为16核CPU/32GB内存/1TB SSD。
  • 客户端:Web端支持Chrome/Firefox/Safari浏览器;移动端适配iOS/Android主流设备。
  • 传感器网络:支持接入地震仪、水位传感器、气体检测仪等设备。

b.4.2 网络环境

  • 带宽要求:核心节点≥1Gbps,边缘节点≥100Mbps。
  • 延迟要求:核心功能响应≤500ms,预警发布延迟≤1分钟。
  • 安全性:采用SSL/TLS加密传输,敏感数据加密存储。

b.5 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

b.5.1 技术约束

  • 系统需兼容现有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。
  • 预警信息发布延迟需≤1分钟。
  • 边缘计算节点需支持断网时本地推理。

b.5.2 合规性

  • 遵循《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规范》
  • 符合《自然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》标准
  • 满足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要求

b.5.3 性能要求

  • 并发处理: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接收预警
  • 响应时间:核心API响应≤500ms
  • 数据处理:支持TB级数据高速分析

b.6 假设和依赖

b.6.1 外部依赖

  • 依赖政府提供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(GIS)数据
  • 依赖气象部门实时气象观测与预报数据
  • 依赖通信运营商提供的GSM小区广播服务

b.6.2 技术假设

  • 假设传感器网络覆盖主要灾害高风险区域
  • 假设通信基础设施在灾害初期仍能正常运行
  • 假设目标用户智能手机普及率≥80%

c. 外部接口需求

c.1 用户界面

网页示例

c.1.1 角色适配性

  • 支持多角色界面(政府部门、企业用户、普通公众),按权限动态展示功能模块
  • 政府端集成指挥仪表盘(灾害态势、资源分布、响应状态)
  • 公众端提供小程序/APP双入口,支持适老化模式(大字体、语音提示)

c.1.2 响应式设计

  • 界面自动适配手机(屏幕<768px)、平板(768px-1024px)、PC(>1024px)
  • 支持暗色模式,降低夜间使用时的视觉疲劳

c.1.3 交互规范

  • 灾情上报支持文字+图片/视频上传(文件≤100MB)
  • 预警信息采用醒目色彩标识不同等级(绿、黄、橙、红)
  • 关键操作需二次确认,防止误操作

c.2 硬件接口

  • 支持主流物联网传感器(如水位传感器、气体检测仪、地震仪等)
  • 支持卫星遥感数据接收设备
  • 提供传感器接入SDK及标准协议文档

c.3 软件接口

  • 提供RESTful API接口,支持第三方系统集成
  • 支持对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
  • 提供开放数据接口,供科研机构分析使用

c.4 通信接口

  • 支持HTTP/HTTPS协议与服务器通信
  • 支持WebSocket实时数据推送
  • 支持MQTT协议连接物联网设备

d. 系统特性

d.1 说明和优先级

功能模块功能描述优先级
多源数据采集对接传感器网络、卫星遥感、气象数据库P0
智能风险分析基于AI模型进行灾害风险预测P0
预警方案生成自动生成包含避险建议的预警信息P0
多通道预警发布通过APP推送、短信、GSM小区广播等发送预警P0
跨部门协同响应支持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决策P1
应急资源调度智能规划救援物资与人员调配P1
用户反馈验证验证用户上报信息真实性P1
舆情监控分析监测社交媒体灾情信息P2

d.2 激励/响应序列

核心业务流程图
  • 传感器触发阈值 → 系统自动计算风险等级 → 生成预警方案 → 多通道发布预警信息 → 跟踪用户接收状态 → 收集用户反馈 → 优化预警策略
  • 用户上报灾情 → 系统验证信息真实性 → 更新灾害态势图 → 通知相关部门 → 调度应急资源 → 跟踪处置进度 → 形成闭环反馈

d.3 功能需求

  • 数据采集:支持至少10种不同类型传感器数据接入,采样率≥10Hz
  • 风险预测:支持8种主要灾害类型的预测,预测准确率≥85%
  • 预警发布:预警信息从生成到发布延迟≤1分钟,覆盖率≥95%
  • 协同响应:支持至少5个不同部门的协同操作,响应时间≤5分钟

e. 其它非功能需求

e.1 性能需求

  • 系统并发处理能力: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接收预警信息
  • 数据处理速度:传感器数据延迟≤500ms,卫星数据处理延迟≤5分钟
  • 预警发布时效:从风险识别到预警发布完成≤1分钟
  • 系统可用性:年可用率≥99.99%(全年累计不可用时间≤52.6分钟)

e.2 安全设施需求

e.2.1 DDoS攻击防御

  • 在符合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三级标准下,部署流量清洗服务
  • 设置API调用频率限制(单IP每分钟≤100次)
  • 配置多层防火墙,隔离外网与核心业务系统

e.2.2 数据泄露防护

  • 敏感数据加密存储,密钥分级管理
  • 权限最小化原则,按角色分配操作权限
  • 数据脱敏后再向第三方提供

e.2.3 服务中断应对

  • 核心服务部署于多可用区,支持自动故障转移
  • 本地缓存+边缘计算,支持临时断网状态下的基本功能
  • 灾备系统实时同步,RTO≤15分钟,RPO≤5分钟

e.3 安全性需求

  • 系统需通过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》三级认证
  • 用户认证采用双因素认证(密码+短信验证码)
  • 预警信息发布需经过双人审核机制,防止误报

e.4 业务规则

  • 预警等级划分规则:绿色(无风险)、黄色(低风险)、橙色(中风险)、红色(高风险)
  • 信息发布权限:红色预警需政府部门最终确认,其他等级可由系统自动发布
  • 用户信息验证:地理位置偏差≤1km且时间戳偏差≤10分钟视为有效信息

e.5 用户文档

  • 用户操作手册:包含政府端/企业端/公众端操作指南
  • API文档:提供第三方集成接口文档
  • 应急预案模板:提供标准化灾害应对预案模板

f. 其它需求

  • 国际化:支持中文/英文界面切换
  • 可扩展性:支持后续扩展更多灾害类型和预警场景
  • 兼容性:适配主流浏览器和移动设备操作系统

附录A: 词汇表

术语描述
多源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传感器、卫星、数据库的信息统一处理分析
预警等级灾害风险程度分级(绿、黄、橙、红四级)
GSM小区广播通过移动通信基站向特定区域所有手机发送预警信息
边缘计算在网络边缘执行计算任务,减少数据传输延迟

附录B:分析模型

1. 数据流图(DFD)

上下文图

上下文图

DFD 0层

DFD 0层

DFD 1层 - 数据采集

数据采集

DFD 1层 - 智能分析

智能分析

DFD 1层 - 预警协同系统

预警协同系统

DFD 1层 - 用户交互

用户交互

2. 实体关系图(ERD)

使用数据建模部分的实体关系图。

3. 预警生命周期状态图

状态图

4. 多通道预警顺序图

多通道预警

5. 行为模型图

预警触发流程

预警触发流程

预警信息推送

预警信息推送

多部门协同响应

多部门协同响应

应急资源调度

应急资源调度

舆情监控与分析

舆情监控与分析

附录C: 待确定问题的列表

  1. 区域预警信息发布的权限审批流程有待细化
  2. 不同类型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参数需进一步确定
  3. 与第三方预警系统的接口标准需进一步协商